We're sorry this project doesn't work properly without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enable it to continue.
欢迎来到在线教学平台
首页 - 课程列表 - 课程详情
智能医学发展前沿
课程类型:选修课
发布时间:2022-01-20 17:24:28
主讲教师:刘哲
课程来源:天津大学
建议学分:3.00分
课程编码:xtzx1882

刘哲,2007年9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亥姆霍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任项目负责人。2014年初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独立PI,2018年11月起任天津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功能生物材料的疾病可视化诊疗新策略、新方案,迄今已在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连续多年获得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奖项,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4项(其中3项已授权)、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发明专利10项(其中1项已授权),相关成果受到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关注,部分成果已开始临床转化,受Springer-Nature出版社邀请主编英文专著两部《Advances in Functional Micro-/Nanoimaging Probes》、《Visualized Medicine》,现为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世界分子影像学会(WMIS)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天津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新工科”通识教育重点项目等。孟琳,博士,现任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于2016至2018年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神经控制机制、下肢助行康复机器人等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将神经机制相关基础研究与医疗康复辅助机器人工程应用相结合,深入研究人机交互的理论与技术,致力发展面向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定量评估与智能康复设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EEE Sensors Journal,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合作专著“Emerging Therapies in Neurorehabilitation”,多次受邀在本领域重要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2018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计划,2019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三层次,任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陈力群,博士,副教授,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8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能量代谢/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分子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神经毒理/纳米毒理/代谢毒理等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在肿瘤/代谢/神经生物学等交叉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在Nature, Cell Metabolism, Cell Research等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及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41分。参与编写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环境污染物毒害及防护》(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承担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基金和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杰出博士后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等多个课题。司霄鹏,博士,副教授,2018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英才计划,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访学。研究兴趣与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信息编/解码、神经接口与调控;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文阐述人脑对汉语声调的动态协同网络加工机制;2011年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青年论文竞赛三等奖。邵文威,博士,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2018年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基因治疗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对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领域应用与优化,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柳鹏飞,讲师,2014年、201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分获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2018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光学显微成像技术、非线性光学理论、先进光束整形与应用理论、声学镊子理论与应用。目前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1项,联合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医工结合项目1项,参与天津市发展战略项目1项。承担研究生选修课程2门:《智能医学仪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研究前沿》。杜娟,博士,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讲师。2019年博士毕业于英国拉夫堡大学,并在博士后期间从事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方向研究,期间发表多篇SCI/EI检索论文,其中包括SCI的JCR-Q1区期刊论文。主要参与了英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与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基金会对于生活运动方式对骨质改善项目。研究方向涵盖多尺度生物材料和组织结构力学的研究,包括肌肉骨骼组织结构仿真建模;骨内微观结构特征分析;生物力学调控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等。肖晓琳,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脑-机接口技术,脑电信号处理,脑控系统设计开发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包括ESI高被引在内的学术论文多篇,相关成果被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刊选为封面和高亮论文,获2019 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技术赛一等奖,2018年首届国际电生理Neuroscan杰出论文奖。


孟琳,博士,现任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于2016至2018年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神经控制机制、下肢助行康复机器人等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将神经机制相关基础研究与医疗康复辅助机器人工程应用相结合,深入研究人机交互的理论与技术,致力发展面向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定量评估与智能康复设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EEE Sensors Journal,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合作专著“Emerging Therapies in Neurorehabilitation”,多次受邀在本领域重要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2018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计划,2019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三层次,任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力群,博士,副教授,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8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能量代谢/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分子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神经毒理/纳米毒理/代谢毒理等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在肿瘤/代谢/神经生物学等交叉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在Nature, Cell Metabolism, Cell Research等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及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41分。参与编写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环境污染物毒害及防护》(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承担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基金和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杰出博士后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等多个课题。


司霄鹏,博士,副教授,2018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英才计划,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访学。研究兴趣与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信息编/解码、神经接口与调控;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文阐述人脑对汉语声调的动态协同网络加工机制;2011年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青年论文竞赛三等奖。


邵文威,博士,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2018年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基因治疗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对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领域应用与优化,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


柳鹏飞,讲师,2014年、201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分获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2018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光学显微成像技术、非线性光学理论、先进光束整形与应用理论、声学镊子理论与应用。目前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1项,联合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医工结合项目1项,参与天津市发展战略项目1项。承担研究生选修课程2门:《智能医学仪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研究前沿》。


杜娟,博士,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讲师。2019年博士毕业于英国拉夫堡大学,并在博士后期间从事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方向研究,期间发表多篇SCI/EI检索论文,其中包括SCI的JCR-Q1区期刊论文。主要参与了英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与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基金会对于生活运动方式对骨质改善项目。研究方向涵盖多尺度生物材料和组织结构力学的研究,包括肌肉骨骼组织结构仿真建模;骨内微观结构特征分析;生物力学调控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等。


肖晓琳,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脑-机接口技术,脑电信号处理,脑控系统设计开发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包括ESI高被引在内的学术论文多篇,相关成果被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刊选为封面和高亮论文,获2019 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技术赛一等奖,2018年首届国际电生理Neuroscan杰出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