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orry this project doesn't work properly without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enable it to continue.
欢迎来到在线教学平台
首页 - 课程列表 - 课程详情
大国钢铁
课程类型:选修课
发布时间:2022-01-20 14:06:16
主讲教师:毛新平
课程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建议学分:3.00分
课程编码:xtzx1759

毛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国家“2011计划”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近终形制造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低合金钢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先进钢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究,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初步构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制造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分别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魏寿昆冶金青年奖和首届杰出工程师奖。潜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执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技术史、工业遗产、科技与社会。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冶金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等。出版著作4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出版政府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和冶金工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技术经济分会主任。先后曾担任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专家、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天津市国资委外部独立董事、武钢股份独立董事、河钢集团独立董事、新兴铸管独立董事、新余钢铁独立董事、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江西省国资委战略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鞍钢集团战略咨询专家、河北钢铁集团第一届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邢台钢铁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迁安市顾问、新疆新源县经济发展高级顾问等。发表过100多篇钢铁工业发展方面的文章,出版了《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转型升级之路》、《中国钢铁未来发展之路》。 陈凌峰:博士,高级工程师,首钢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兼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质量与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历任宝钢集团技术部工程师、宝钢股份制造部、硅钢部主任工程师、首钢迁钢公司硅钢部部长、首钢股份技术质量部副部长、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钢铁企业产品研发、一贯制工艺技术、质量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制造等工作,特别是在汽车板、硅钢和镀锡板的产品研发、一贯制工艺技术开发、大数据和智能制造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在其主持和带领下,首钢硅钢产品跻入世界硅钢第一梯队,成为世界第四家掌握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制造商;荣获“中国电工钢60年突出贡献奖”;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创新成果奖等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宝钢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首钢科技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作为首钢负责人参与了十三五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申请钢铁工艺技术等相关专利16项,其中授权6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SCI、EI共4篇。于成文: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校友会办公室、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部(处)长,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教师工作部部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副主编;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工作实践20余年,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紧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际和大学生实际特点,具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曾讲授大学文化、大学生思想引领、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门授课内容。曾主持教育部、北京市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编辑出版《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新生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等著作5部。2018年,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支持计划(全国10个)。刘雪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雪峰 博士、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高性能难加工材料短流程高效制备加工新技术与理论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材料组织性能与形状尺寸一体化控制成形”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控温铸型连铸成形、智能化半约束塑性成形、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尺寸控制成形、金属液流快冷3D打印和纳米光催化镀表面处理等新方向,发明了若干项短流程近终形制备加工新技术新工艺,部分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解决了国民经济及国防军工中多项重大工程对特种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制品的急需,为新型战略武器、嫦娥工程、北斗卫星、大飞机和高速列车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国防军工、国际合作和企业专利转让实施及技术合作开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60余篇;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7项,其中已获授权70项,10余项专利技术已转让企业实施产业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张建良:教授,博导,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炼铁过程优化控制新技术、冶金过程反应机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担任《ISIJ》、《Int. J. of Min. Met, Mater.》、《钢铁》、《炼铁》等期刊编委。主讲《钢铁冶金学》、《炼铁过程典型案例》等课程。先后主持和承担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重大专项项目1项等。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近300篇论文被SCI、EI检索,授权专利20多项、专著3部。邹玉贤: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任宝钢股份智慧制造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先后在宝钢股份热轧厂、冷轧厂从事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及管理工作、长期从事冷轧设备管理、技改管理和工程建设等工作,先后领导完成了冷轧2030单元综合性改造、新建了宝钢第一条自主集成的连退机组、第一条超厚超高强钢热镀锌机组、第一条镀锡板覆膜铁机组等,组织策划和实施了宝钢首台冷轧主机组无人化行车、全自动包装、全自动磨辊车间等智能化项目,组织研发并实现了冷轧各机组机器人辅助作业如自动拆捆、自动捞渣、自动撇渣、自动贴标、自动取样等新技术和智能装备,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策划实施了《钢铁冷轧智能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并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赵志毅: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院长。中国金属学会钢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金属材料研发,压力加工过程工艺模型建立及优化,生产工艺、组织性能智能化控制。承担973项目、十三五重大专项,教育省部级重大专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等数十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潜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执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技术史、工业遗产、科技与社会。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冶金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等。出版著作4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出版政府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等。


李新创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和冶金工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技术经济分会主任。先后曾担任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专家、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天津市国资委外部独立董事、武钢股份独立董事、河钢集团独立董事、新兴铸管独立董事、新余钢铁独立董事、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江西省国资委战略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鞍钢集团战略咨询专家、河北钢铁集团第一届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邢台钢铁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迁安市顾问、新疆新源县经济发展高级顾问等。发表过100多篇钢铁工业发展方面的文章,出版了《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转型升级之路》、《中国钢铁未来发展之路》。 


陈凌峰:博士,高级工程师,首钢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兼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质量与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历任宝钢集团技术部工程师、宝钢股份制造部、硅钢部主任工程师、首钢迁钢公司硅钢部部长、首钢股份技术质量部副部长、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钢铁企业产品研发、一贯制工艺技术、质量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制造等工作,特别是在汽车板、硅钢和镀锡板的产品研发、一贯制工艺技术开发、大数据和智能制造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在其主持和带领下,首钢硅钢产品跻入世界硅钢第一梯队,成为世界第四家掌握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制造商;荣获“中国电工钢60年突出贡献奖”;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创新成果奖等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宝钢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首钢科技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作为首钢负责人参与了十三五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申请钢铁工艺技术等相关专利16项,其中授权6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SCI、EI共4篇。


于成文: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校友会办公室、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部(处)长,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教师工作部部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副主编;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工作实践20余年,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紧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际和大学生实际特点,具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曾讲授大学文化、大学生思想引领、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门授课内容。曾主持教育部、北京市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编辑出版《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新生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等著作5部。2018年,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支持计划(全国10个)。


刘雪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雪峰 博士、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高性能难加工材料短流程高效制备加工新技术与理论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材料组织性能与形状尺寸一体化控制成形”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控温铸型连铸成形、智能化半约束塑性成形、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尺寸控制成形、金属液流快冷3D打印和纳米光催化镀表面处理等新方向,发明了若干项短流程近终形制备加工新技术新工艺,部分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解决了国民经济及国防军工中多项重大工程对特种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制品的急需,为新型战略武器、嫦娥工程、北斗卫星、大飞机和高速列车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国防军工、国际合作和企业专利转让实施及技术合作开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60余篇;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7项,其中已获授权70项,10余项专利技术已转让企业实施产业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张建良:教授,博导,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炼铁过程优化控制新技术、冶金过程反应机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担任《ISIJ》、《Int. J. of Min. Met, Mater.》、《钢铁》、《炼铁》等期刊编委。主讲《钢铁冶金学》、《炼铁过程典型案例》等课程。先后主持和承担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重大专项项目1项等。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近300篇论文被SCI、EI检索,授权专利20多项、专著3部。


邹玉贤: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任宝钢股份智慧制造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先后在宝钢股份热轧厂、冷轧厂从事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及管理工作、长期从事冷轧设备管理、技改管理和工程建设等工作,先后领导完成了冷轧2030单元综合性改造、新建了宝钢第一条自主集成的连退机组、第一条超厚超高强钢热镀锌机组、第一条镀锡板覆膜铁机组等,组织策划和实施了宝钢首台冷轧主机组无人化行车、全自动包装、全自动磨辊车间等智能化项目,组织研发并实现了冷轧各机组机器人辅助作业如自动拆捆、自动捞渣、自动撇渣、自动贴标、自动取样等新技术和智能装备,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策划实施了《钢铁冷轧智能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并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赵志毅: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院长。中国金属学会钢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金属材料研发,压力加工过程工艺模型建立及优化,生产工艺、组织性能智能化控制。承担973项目、十三五重大专项,教育省部级重大专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等数十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获宝钢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