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女、纳西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舞蹈领域)专家委员、云南省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音乐与舞蹈学”云南省一流学科—(A类高原学科)舞蹈学科带头人。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从事高等舞蹈教育与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近30年,致力于探索民族舞蹈学科体系构建,和民族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云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舞蹈专门人才。在教学、科研、创作展演方面成绩突出,主持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滇缅跨境民族民间舞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担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负责任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负责任人,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民族舞蹈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任人。云南省教育厅“舞蹈实验示范中心”“舞蹈表演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舞蹈教改项目,云南省委宣传部精品创作项目、重点创作项目等。精品组合课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作品《又见花灯》在2020年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展演中获“花灯歌舞二等奖”“编导奖”,连续三届荣获云南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创作展演及培训交流活动。担任建国70周年“七彩云南”彩车展示总导演,为繁荣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做出了努力和贡献。黄自新,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舞蹈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 , 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云南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的等课程。先后编写了《傣族民间舞教学教程》,《云南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等书。创作的大型普米族舞蹈史诗《母亲河》在第3届上海舞剧舞蹈诗比赛中荣获剧目银奖,编创的佤族群舞《啊.佤》荣获第八届桃李杯比赛铜奖,编创的舞蹈诗《勐巴拉西》在云南省文化厅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得一等奖等。额瑜婷,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非物质文化概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中外舞蹈史、民间舞蹈采集与整理等多门理论课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鼓舞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状况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滇中少数民族传统鼓舞抢救与保护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出版专著3部:《扇舞哀牢——云南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民族舞蹈教学艺术与研究》《滇舞觅韵》;《傣族象脚鼓舞舞蹈形态研究》等47篇论文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程玉,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云南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课程。曾获云南省第九届青年演员大赛舞蹈类一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向艳华,女,讲师。担任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云南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课程。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艺术与灵魂》。 具体分工为徐梅、黄子新、杨旭康、程玉、向艳华负责课程的课堂实践部分;额瑜婷负责田野采风的实践部分。
黄自新,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舞蹈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 , 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云南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的等课程。先后编写了《傣族民间舞教学教程》,《云南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等书。创作的大型普米族舞蹈史诗《母亲河》在第3届上海舞剧舞蹈诗比赛中荣获剧目银奖,编创的佤族群舞《啊.佤》荣获第八届桃李杯比赛铜奖,编创的舞蹈诗《勐巴拉西》在云南省文化厅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得一等奖等。
额瑜婷,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非物质文化概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中外舞蹈史、民间舞蹈采集与整理等多门理论课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鼓舞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状况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滇中少数民族传统鼓舞抢救与保护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出版专著3部:《扇舞哀牢——云南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民族舞蹈教学艺术与研究》《滇舞觅韵》;《傣族象脚鼓舞舞蹈形态研究》等47篇论文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
程玉,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云南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课程。曾获云南省第九届青年演员大赛舞蹈类一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向艳华,女,讲师。担任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云南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课程。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艺术与灵魂》。
具体分工为徐梅、黄子新、杨旭康、程玉、向艳华负责课程的课堂实践部分;额瑜婷负责田野采风的实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