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orry this project doesn't work properly without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enable it to continue.
欢迎来到在线教学平台
首页 - 课程列表 - 课程详情
人体工效学
课程类型:选修课
发布时间:2022-01-19 16:44:22
主讲教师:丁立
课程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建议学分:3.00分
课程编码:xtzx1460

丁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200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人机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人体认知、生物力学、生物传热等多生理系统耦合建模,航天员、飞行员和艇员个体防护与认知等研究。是我国最新航天服和空天服研制的重要参与者,“神七”成功的贡献者之一。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已有18篇被人因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ergonomic等SCI期刊收录,60余篇被EI和ISTP收录,获批发明专利13项,获得国家标准5项,出版个体防护专著1部,主编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作为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获得军队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柳忠起   200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0年留校,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航空航天人因工程研究,在国内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0多篇,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了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人体工效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与其他人员合作翻译出版了工效学著作一部,编著出版著作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了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科技部子课题项目、军队预研的横向课题以及企业课题多项。作为项目的主要人员,参与了军委科技委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军队863基金项目、921载人航天预研基金项目、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航空基金以及军内重点基础科研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得工业信息化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周前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从事航天工效学型号研制工作。历任航天员系统工效学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2009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国内外本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5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


袁修干   德国亚琛大学博士(1982年) 1990年创建我国人机与环境工程首个博士点,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4名及硕士研究生39名。 获得部优秀研究生导师(1993年)和北航“博士生培养桃李奖”(2000年)。 获得科技技术进步奖共18项,其中国家三等奖1项(排名第1);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1)、部级二等奖6项(排名第1)、部级三等奖10项(7项排名第1,3项排名第2)。 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约130篇;撰写出版学术专著6本。


肖华军,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科技顾问,兼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分会副主委、人体与环境工程专委主委;国家标准院人因与工效学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和第四军医大学博导。 肖华军研究员是我国当代航空生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国内航空航天医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权威专家。他30多年的系列创新研究,推动了我国三、四代战机机载分子筛远程供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主编了高原供氧国家标准,成为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国家和军队奖30多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立二、三等功5次。 目前在我国航空装备、载人航天、载人登月登火、川藏铁路工程、川藏列车、科技冬奥、航母舰载制氧与高原供氧等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权威咨询专家作用。